很难想象,20多年前这里曾矿山林立,灰沙遍地。
“2002年下半年,余杭区内矿山企业整顿虽已完成,但遗址区范围之内的邻县还有一些矿山企业存在。”时任良渚文化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青岭回忆。
2003年7月16日,习近平专程来到这里调研。俯身细看出土文物,认真听取保护现状汇报,在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先生的雕像前,与他的后人亲切会面……
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西方考古界都以“青铜器、文字、城市”三要素作为文明标准,认为中国只有从殷商起步的文明史。
这次调研中,习近平敏锐地指出:“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,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,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!”
得知遗址群范围内还有几家炸山采石的矿场,习近平亲自协调,石矿很快关停。同时,在他关心推动下,长期悬而未决的遗址保护范围划定问题也有了突破。
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良渚申遗:“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。‘申遗’是有许多条件的,也要下决心,花代价。”
下决心,花代价。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,用持续的资金投入,为良渚撑起一把伞。良渚遗址保护由此走上正轨。2007年,良渚古城揭开面纱;2009年至2015年,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……一个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,实证良渚已出现城市、出现阶级、出现王权和国家。
2016年7月1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宿白、谢辰生、黄景略、张忠培四位文博界老专家关于良渚申遗建议的信上作出重要批示,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,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,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,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”。
2019年7月6日,阿塞拜疆。
当地时间10时29分,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进入审议过程,“良渚古城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源头”“代表了中国在五千多年前伟大稻作文明的成就”……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来自各国的专家高度评价良渚古城遗址。
“我宣布,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提案通过!”当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执行主席阿布尔法斯·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,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,让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,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证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。
基于以良渚为代表的样本,中国考古界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,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。
2023年,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下,首届“良渚论坛”举行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论坛的贺信中指出:“中华文明开放包容、兼收并蓄,不断丰富发展、历久弥新,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,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。”文明之光,辉映全球。
中国大运河,世界文化的又一瑰宝。
2006年的最后一天,习近平乘坐杭州水上巴士“西湖”号考察运河综保一期工程。在行船中,习近平边看边问,肯定了杭州保护大运河的努力,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。他深情嘱托,要让运河真正成为“人民的运河”“游客的运河”。
如今,治水理河,赓续文脉,千年运河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,它不仅是生态河、人文河,更是致富河、幸福河。
2023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在绍兴的浙东运河边,他叮嘱要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,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。他走过一座10余米高的高拱石桥。看着石桥一旁高速公路上穿梭不息的车流,总书记感叹道:“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。”
这次考察中,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寄予厚望重托。
浙江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,部署推进《关于持续深化“八项工程”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实施方案》,打造“五个新高地”,在忠实践行“八八战略”,持续深化“八项工程”中书写新的答卷。
弦歌不辍,文脉赓续。
回望在“八项工程”指引下所走过的这20年,浙江从建设文化大省到迈向文化强省,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、中国特色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。
这是一个成绩斐然的20年——浙江接续推进文化建设“八项工程”,以文明探源护根脉、以文化基因识家底、以文旅融合促发展、以文明品牌树新风,文化越来越成为“重要窗口”的闪亮标识,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动力。
这是一个春色满园的20年——西湖、大运河、良渚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;农村文化礼堂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;全国文明县实现设区市“满堂红”;59部浙产作品获全国“五个一工程”奖;文化特派员实现所有乡镇(街道)全覆盖;《黑神话:悟空》等“文化+科技”现象引发全球关注……
20年来,回眸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文化建设中的每一笔擘画,每一个牵挂,更加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真理价值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、开放式的思想体系,必将展现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。
“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也有马克思主义”
《史记》记载,轩辕黄帝在缙云铸鼎后驭龙升天。一千六百多年前,黄帝祠宇依山而起,成为中国南方祭祀、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主要场所。千百年来,无数炎黄子孙到这里寻根,寻找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气蕴和力量。
抬头望向黄帝祠宇的匾额,章晓华难忘20多年前的冬天,那个意味深长的提问。
2004年1月8日,春节前夕,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黄帝文化。她作为景区工作人员,熟稔地介绍着黄帝的传说和祭祀活动。
沿台阶拾级而上,习近平忽然停下脚步,转过身来,问章晓华:
“小姑娘,你是信马克思主义,还是黄帝文化?”
一路快人快语的章晓华一时语塞,愣在原地。她犹豫片刻,然后说:
“两个都信吧……”
“回答得很对!”习近平笑着说,“作为共产党员,我们要信马克思主义。作为炎黄子孙,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不能忘根。”
那一天,习近平在这里为全省人民敲响了满载新年祝福的钟声。钟声清亮,余韵回荡,也久久回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过的深邃思考:
文化是魂,是深深根植在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中的精神血脉。中国共产党人,应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?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通的逻辑在哪里?
孔子一脉自1128年“扈跸南渡”被赐居衢州以来,孔氏南宗推动儒学深入民间,对江南文化发展影响深远。
2002年12月底,顶着寒风,习近平夜访孔氏南宗家庙。围着炭炉烤番薯,大家边吃边聊。很快聊起两年后的孔子诞辰2555周年,衢州想趁此良机,恢复中断半个多世纪的祭孔典礼。但用什么仪式,意见并不统一。
“我的父亲对习书记说,我们希望恢复南孔祭奠,采用现代人祭孔,就是摒弃旧礼仪,穿现代人的服装,行现代人的礼节。听到这里,习书记点点头说,孔氏南宗家庙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广,是浙江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。南孔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弘扬。”孔子第76代嫡长孙孔令立回忆说。
由此,衢州正式确定了“当代人祭孔,平民化祭孔”的定位。这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一次创新——参祭者着现代服装,行鞠躬礼,原本敬奉猪牛羊三牲,改为敬五谷和新鲜果蔬。
2004年,衢州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南孔祭典——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祭祀大典成功举办。现场观礼者,除孔氏族人和各界代表,大部分都是当地市民和学生。随着影响越来越大,之后的典礼报名人数越来越多——新的仪式中,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,进行着创新与转化……
2005年6月20日,习近平在作“理想·价值·人文精神”的主题报告时,对儒家的忠孝仁义进行了古为今用的诠释:“忠就是要对国家负责;孝就是要对亲人负责;仁者爱人,仁就是博爱,仁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;义就是要对自己负责。”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度体现。
2014年,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。他指出:“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,如果丢掉了,就割断了精神命脉。”要“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,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”。
心中无民莫为官。习近平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,汲取古代先贤的做人之德、为官之道。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解决“入党为什么,当‘官’做什么,身后留什么”的问题。
2003年6月12日,习近平来到永康方岩胡公祠考察。祠外照壁上,“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”赫然在目,这里纪念的是北宋清官胡则。
凝视着这八个字,习近平说:“我在宁德当书记的时候,向干部们提出来的号召就是‘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’,我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。”
“好仁好义泽黎民”,习近平反复读着胡公中殿前的楹联,进一步指导当地干部:“这个也是你们工作的目标。”
民为邦本,为政以德,不正是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、与我们党“人民至上”的政治观念相契合吗?不正可以运用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实践中吗?
从胡公祠出来,走在天街上,习近平循循善诱:“胡公主张‘睦邻怀远’,我们今天强调对外合作;胡公要求‘减免丁钱’,我们现在主张减轻农民负担。胡公身上体现了恪尽职守、为民尽心竭力的为政理念,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,办实事,所以现在老百姓还一直记着他……”
于方岩山远眺,丹霞群峰,酷似粮仓。
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这里可叫‘天下粮仓’。”习近平抬手指向山峦,“天下粮仓,百姓富足,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追求吗?!”
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天下粮仓,百姓富足。知所从来,明所将往,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天下情怀、人民情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映照在青山绿水间。
2004年,习近平开始邀请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讲课。课程包括西方哲学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,还有中国哲学和浙学——
“讲中国哲学和浙学的前沿问题时,我认真准备,写了1万多字的稿子。讲课时,他认真地听,做着笔记,不时提问,我们讨论热烈……”
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光难忘当时情景。
从大禹的“因势利导”,到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,到陈亮、叶适的“经世致用”……先贤思想灿若繁星,古今智慧融会贯通。如何将先贤智慧运用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?如何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?通过一系列学习、调研、实践,习近平的视域、思考有了更宏远的拓展——
他从“两只手”看深化改革—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“无为”和“有为”的思想精华中,深入思考政府“有为”与市场“有效”的辩证关系,更好发挥“有形之手”和“无形之手”的作用;
他从“两只鸟”看结构调整——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“凤凰浴火”中华传统故事的丰富意蕴中,洞察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刻规律,推动浙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,实现“凤凰涅槃”和“腾笼换鸟”;
他从“两座山”看生态环境——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新发展和中华文明“天人合一”智慧的时代升华中,创造性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点绿成金;
他从“两种人”看“三农”问题——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理念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”的民生期盼中,前瞻性地作出城乡统筹的布局,让市民和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加强理论学习,他借王国维的“境界说”提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要志存高远,耐住冷清,领悟真谛。
加强党性修养,他十分重视王阳明的“诚意正心”“知行合一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王阳明的学说和主张,多次强调修炼共产党人的“心学”,坚持学思用贯通、知信行统一。
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”,在枫桥,可以更加深刻感受到这种彼此契合、相互成就的结合。
诸暨枫桥镇,自古以来就有“会稽咽喉,婺越通衢”之称。
伴着枫溪江的潺潺流水,60多年来“枫桥经验”不断传承发展,从“一镇之计”上升为“一国之策”——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,源自民间的“土方子”,如今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。
2023年9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枫桥,站在“婺越通衢”牌坊前,他指出:“人与人都应该团结互助、和谐相处。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也有马克思主义。”
在枫桥经验陈列馆,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观看,一边重温“枫桥经验”的诞生、演进、发展:“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、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……”
团结互助、和谐相处,我们在这里的一庙一碑中,找得到历史的痕迹——
枫桥大庙,供奉的既非神佛,也非名士,而是3位平民:渡船的杨公、卖汤圆的潘公和打猎烧炭的柴公。他们以和合向善、忠义诚信的品格,被当地人敬仰祭拜,代代相传。
当地的一块清代古碑,记录了一个矛盾调解的故事:当时枫桥商业繁荣,外地的货通过船簰到这里集散,时间一长,挑夫间有了矛盾纠纷。县里请本地一些有名望的乡民进行调解,最后双方握手言和。
团结互助、和谐相处—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;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——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。“枫桥经验”便是在这种结合中发展而来。
在浙江工作期间,习近平创新发展“枫桥经验”,探索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。在他亲自推动和谋划下,创新发展“枫桥经验”深深嵌入“平安浙江”“法治浙江”建设,融入浙江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。
今天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认识发展“枫桥经验”指明方向——要坚持好、发展好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坚持党的群众路线,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,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浙江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推进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融合,坚持关口前移、重心下移、源头治理,丰富完善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,新“枫”景在涌现:桐乡“三治融合”、舟山“海上枫桥经验”、义乌“国际老娘舅”……
枫桥古镇,游人穿梭,络绎不绝。人们来到这里,感受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,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,“第二个结合”蓬勃向上的生机……
时代的发展永无休止,思想的脚步从未停息。